我相信真正的福是「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因此,「理財要先理心」! 在這個園地,我將公告演講行程、分享對理財、心理、信仰與生活的觀察、也分享看過的書籍文章、上過的課程心得、或值得推薦的人事物。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牧靈諮商-失落反應四階段

黃龍杰老師「面對危機時的身心反應」課程摘要
 l  失落之後---哀慟的心路歷程
Kubler Ross是美國精神科醫師,安寧療護的先驅。
她於1969提出四階段的「失落反應」或「喪親反應」

一、「不」能接受(Denial)     
     典型反應:怎麼可能?! 不可能!  No!



二、「滿」腔憤怒(Anger)    
     典型反應:為什麼會發生? 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Why?

三、「心」存盼望(Bargaining)
     典型反應:還有一線希望! 我可以做甚麼來挽救呢?!

四、「憂」鬱自責(Depression)
     典型反應:都是因為我不好為什麼只有我活下來?

這四個階段可能依序出現,也可以交替不按順序出現,也可能在重大災難如921大地震之後,一個人同時擁有這四種反應。

好的發展目標是進入第五階段,但是如果發展不好,可能進入長期的憂鬱

五、接納事實(Acceptance)
      
我們(陪伴者)或諮商員可以用【二解二觀】來幫助他們:

l  二觀:紓解、理解

n   聽別人為喪親訴苦或哀傷時,一般人常說: 時間會沖淡一切、節哀順變、想開一點、不要再哭了…à這些是傳統文化下的教導,但是其實並不是當時受苦中的人內心想要聽的話

n   我們可以說: 「喔! 原來如此! or「喔! 原來是這樣! 」、「難怪 你這麼生氣」「難怪你這麼憤慨…」、「難怪你會有這種反應…」「怪不得 你這麼…」
à不具批判或引導的回應,能夠讓他紓解,我們表達理解 

l  二觀:客觀、改觀

n   幫助災民或受輔者有一個正常化觀點(normalize),而非病態化,以為自己的反應不正常

n   我們可以說: 「難怪你這麼憤慨! 因為人在遭遇這種事的時候都會有所謂的『不滿心憂』的四種反應,你現在就是處在『滿腔憤怒』這個階段,也是人之常情。」 <正常化normalize>
à用客觀資訊幫助他了解自己並非異類,有此情緒實屬正常,不要增添自責,允許自己紓解情緒,改變原本的觀點。

敏莉回應:

新的認知重建新的觀點,增加我們自助助人的能力學習真好!

<文章源於 清晨新語 電子報 20131001>

2 則留言:

  1. 很棒,同感,實用,感謝主。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開心有知音! 既然筆記是電腦打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會不定時篩選適合分享的片段,使更多人同得幫助!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