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支出次序 理財效能倍增
談到理財,有些人會以下兩種反應其中一種:
1 理財?! 我是月光族,哪有錢理財?
2 理財?! 我只會存錢耶! 不會理財!
其實,這兩種族群雖然財力不同,但是分別以為「存錢」或「投資」才是理財,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
存錢與投資其實都只是理財的一環。
一個人從有第一筆收入開始,如何分配這筆收入,用於哪些支出項目,用多少錢,這些都是理財決策。 因此,理財的根基是從支出的分配與管理開始,即便累積到百萬或千萬資產,你對於花錢的價值觀仍然繼續影響你未來的財富品質,只是金額被放大而已。
因此錯誤的支出管理觀念在小錢的時候還不顯得問題嚴重,反而是金額放大之後,發生財務危機更難救。支出的優先次序就會影響未來的理財品質。
現在,讓我把支出分成三類,分別說明之:
1 必要: 緊急又重要的支出
例如:每天要面對的最基本的食衣住行開銷,還有每學期小孩的基本教育費用等等,都是緊急又重要的必要支出。
例如:老年退休金提撥、以及基本保障型的保險費都屬於這裡所定義的「重要但不緊急的支出」。雖然大家都承認「存退休金」和「買基本的保險」很重要,但是一天不買保險或一個月不存退休金,好像生活也不會立刻受到甚麼影響,但是如果這些錢一直不提撥,到了某一天忽然發生意外或重病,或是突然發現自己已經瀕臨退休,卻遲遲沒有存退休金,才發覺事態嚴重甚至已經來不及了。
3.想要: 緊急但不重要的支出
很多人都聽過對於「想要」的定義,多半是指為了滿足個人消費或享受的慾望所作的花費,例如出門穿名牌衣、拿名牌包、每星期都唱KTV…。很多消費者因為評估自己生活還算簡樸,這些生活上的享樂奢侈都很少,就不能理解自己花錢已經很省,為什麼還存不住錢呢? 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對於「想要」的定義太過於狹隘,誤踏陷阱而不自覺。
當我們用「緊急但不重要」來定義「想要」的支出,就會赫然發現,例如對抗不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千送百的誘惑」,又一定要在同一天累積消費才能合併計算,就會不知不覺買了沒甚麼必要的東西。
有些人則是因為朋友來週轉三點半、或者來請託看在同學情份上買了一張保單,之後才發現對自己並不適合;甚至有些人因為家人生意一再失敗或賭博一再賠錢,緊急求救的狀況下,失去了自己的退休金不打緊,還有人因此賠上了自己的房子。
即便一生再會存錢或投資,如果沒有事先將「重要但不緊急」的「需要支出」納入理財計畫中,就可能因為現在的「緊急」支出,讓自己未來落於貧窮的窘境。
因此,智慧的支出優先順序是,必要à需要à想要。 優先滿足自己的「必要」支出、及早小額且紀律地配置「需要」的支出,最後行有餘力,才是滿足一些「想要」的花費,不論是滿足自己的慾望、或是親情與人際關係。
聖經中有兩節經文,在這裡可以成為我們理財上的提醒:
ü 殷勤籌劃的,足致豐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箴言書 21:5)
ü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 14:40)
當我們能智慧地建立支出次序,理財效能必能倍增。
<文章原刊載於 天使心家族基金會雙月刊2013年6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