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羅經過心理諮商,才發現原來他對於開車的恐懼是來自於當年學開車歷經兩任教練的驚嚇。
第一任教練動不動就公開喝斥他 彷彿把他當作新兵一樣斥罵,十幾天後 他鼓起勇氣要求換教練。結果第二任教練,把他帶上山就強迫他從一陡坡下,練習手排檔的上坡起步,而他之前從未學過。面對迂迴的道路 山嵐瀰漫當中 他驚慌之下 除了踩油門和一檔外,完全不知所措。新教練才知事態嚴重,發現小羅並非裝傻,才緊急地把手和腳伸過駕駛座來,有如特技表演一般地,救了他們兩人脫離險境。
自此,小羅連考三次駕照都沒考過,直到考美國駕照,對於開車也抱著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直到這次因公差需要 無法逃避…. 而心理治療師用了「行為治療」中的「暴露療法」來幫助他,實際帶他開車上路,但是從簡單的路況開始,短時間內多次上路,讓他遞造成功經驗,逐漸下降他對開車的焦慮指數(又稱為減敏療法)。並且不斷用鼓勵、肯定、讚美、強化他的信心。 小羅終於從恐懼開車到為自己能縱橫高速公路而歡喜雀躍!
書中說: 小羅的經驗讓我看到,克服恐懼,可以戲劇性地把(自我的)世界變大,讓生命變寬闊。有時候,人是可以把弱點變優勢的,只要聚備了know-how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氣、有動機去冒險。
這個案例和我相隔20年後,在去年才又開車上路,是幾乎雷同的經驗與心情寫照。 我在20年前在美國曾經在蜿蜒的山區出過一場車禍,結果玻璃碎掉,坐後座的室友一個臉上受了傷,另一個兩肩頰骨骨折。自此,回到台灣後,總是以「車道太窄、交通太亂,老公的車愈換愈大」為由,堅持不開車。
但是直到去年,因為陸續作了兩個人生重大決定: 辭掉工作回家,又預備要入學念書,我已經提起勇氣作過去認為是冒險的決定,好像心之枷鎖已經被打開了,沒有甚麼不可以去嘗試的,於是又在8月決定找教練練習道路駕駛,就這樣9月開始開車。 我也曾經歷小羅的心情: 從抓方向盤抓很緊,擔心撞到人…到熟悉常開路段、經歷每個突破第一次經驗的雀躍心情: 例如第一次沒有人陪同開車、第一次進停車場、第一次上高速公路、第一次自己找停車場…. 對於會開車的人,這些突破障礙的歷程可能很短,很快就不復記憶。但是對於像我這樣發生過重大創傷事件的人而言,我真實經歷到自己是如何走出畏懼開車的歷程。 甚至因為我常常用理性成熟的言語隱藏了我內心的恐懼,以至於很多人,可能包括我老公,都並不了解我內心真實的恐懼程度。 所以,當我屢屢締造新經驗,心中喘一大口氣的時候,其實,當時受到肯定與鼓勵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幫助!! 而當我偶而發生小事故,例如第一次進戶外停車場,車子擦到取票口;或是前兩周在路上轉彎時與別車發生小擦撞,打電話給老公:老公說:這是開車一定要付的學費,發生過就好了。我的內心真是得到極大的安慰與釋放。
如今,我自己走過這個歷程,相信也更可以體會陷在畏懼症或恐慌症當中人的人們,當有人對某些人事物的害怕低於他們的年齡應有的成熟理性時,我將會更敏銳也更有同理心,可能他罹患了某種畏懼症,需要我們或專家的幫助。 正如上周小組中,一位弟兄分享的一句話: 我發現—承認自己是弱者,沒有甚麼不好,心裡輕鬆許多,才懂得不必自己硬撐,可以向人、向神求助!。
【上帝小叮嚀】箴言 12:25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
<有時候一句肯定讚美的話 就可以幫助人走出憂慮與害怕的低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