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最好要有10個老伴,而且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
別誤會是「老不休」,看完本文,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老人家每週六下午聚集在此,固定練習3小時,他們原先大多不認識,因為籌組啦啦隊而結緣,成為一起練舞的同伴。啦啦隊的精神領袖林素蘭老師,在長青學苑教了20多年的土風舞,「可別小看這些老人家,只要一聲令下,活力完全不輸給年輕人,表現十分到位。」
邢莊奶奶的丈夫在台北臥病多年,由兒子陪伴照顧,她一個人獨居高雄,除了參加啦啦隊,還經常轉三趟車船到旗津老人中心學唱卡拉OK。邢莊奶奶像個小女孩活蹦亂跳,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每天動來動去,因為體力那麼多,一定要用掉。」
第二高齡的丁爺爺,妻子已過世16年,目前和兒子同住,他起先加入高雄長青學苑的土風舞班,曾在舞蹈「小放牛」男扮女裝反串村姑,蘭花指功力一流,素蘭老師見他手腳伶俐,動作細膩,力邀他加入啦啦隊。丁爺爺自從跳舞以後,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每次練習完回家都是興高采烈,「80幾歲還能粉墨登場,如果不是有這個機會,認識這麼多『老』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快樂了,為我晚年的生命畫上一道彩虹!」他開心說道。
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像丁爺爺一樣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 1 個」, 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 10個,不錯,相當充實; 20個,恭喜你,就像這群啦啦隊員,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 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 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 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 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 她善意提醒。
廖紀華舉自己的公婆為例,兩位長輩感情甚篤,在同一個學校教書,數十年來都是同進同出,從無例外。前一陣子,76歲的公公竟然鼓勵婆婆跟著兒子去自助旅行,這是兩個人第一次長期分開,雙方都很不捨,但公公對家人說,「她也應該學習不要再這麼黏我了!」
經常受邀參與社區老人議題講座的廖紀華觀察, 在絕大多數社福團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志工, 80 %都是女性,年長男性反而不願意走出來,「家庭角色互換,女性退休後跑出來,男性則大多窩在家裡,只會打電話問老婆『什麼時候回家煮飯』 。」
16 個朋友,提高幸福指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 100名退休族4 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 即使保持單身,但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 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 6 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社會支持網絡代表與他人的連結度,找對老伴不但可以提升生命品質,還能改善健康與壽命。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傅利曼( Howard S. Friedman )在《他們為什麼活到99 》 書中指出,擁有滿意的社會關係與豐富的社交生活比較快樂。 他並且提出一個自我檢測量表,列舉 10 個評估項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每個月見幾次面、 熱心助人等等。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傅利曼確切表示,人生下半場能具體看到健康與長壽成效的,都是因為提早計劃,用心經營社會網絡的結果。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 『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找伴是退休族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加拿大籍退休達人、暢銷作家柴林斯( Ernie J.
Zelinski ) 在《幸福退休新年代》直指,許多人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 而且以男性居多。 對於離開職場的退休族,柴林斯基建議,必須以其他社交方式製造團體歸屬感。加拿大賽門費瑟老人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柴林斯基一語概括,但他也強調 「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 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 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 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 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把生命重新做整理,就可以很清楚掌握自己的位置:
1. 健康要顧好 。 膝蓋沒力就得連滾帶爬地下山。
2. 財富規劃要做好 。 但也不必焦慮過度,而是把物質慾望降低,夠用就好。廖紀華認識一些長輩,一個月9000 元 就過得很不錯,純粹只是生活必須開支,反正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房貸也大多付清了,不必買新衣服,而且坐公車免費,到老人大學就讀學費非常便宜,一年繳幾百塊錢,活動內容又充實。
3. 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突然生病住院,才不必擔心醫療費用沒著落。
4. 評估個人社會資源。 有哪些可運用?這些資源累積起來是衝突線多,還是和平線、冷漠線居多?譬如泡湯、唱歌、旅行,是否都有伴可同行?再根據這份評估下手收集老伴,手足、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宗教信仰、公益組織、才藝社團、寵物等,都是適當的管道。
有了老伴,生活變彩色
有了朋友,生活才圓滿。高雄這批銀髮長輩自從加入啦啦隊之後,生活明顯地都起了很大的變化,身邊多了一大群談天說地的朋友,每天開開心心,身體上的病痛似乎也不藥而癒,「只要那個音樂一放喔,整個人就活起來了,就好像《聖經》上的故事,原先腳抬不起來的,舉不高的,統統都可以抬起來了,有種很奇妙的魔力!」美香奶奶語氣生動地描述。
紀錄片拍完了,啦啦隊照理也該解散了,沒想到《青春啦啦隊》一片成名,隊員也成了大明星,媒體接二連三來訪問,表演邀約愈來愈多,甚至成為高雄長青學苑的「活招牌」,很多長輩紛紛來打探,「你們是不是有啦啦隊訓練班?」
「我們不過是一群普通的歐巴桑、歐吉桑,過去從沒接觸過這麼大的場面,更是連作夢都沒想過會被拍成電影,」常在鏡頭前搞怪的美香奶奶說,啦啦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但他們還是不免失去同伴。美子奶奶在2009年夏天因癌症過世,楊立州導演用鏡頭記錄了美子奶奶最後一次獨舞的身影,穿著一襲和服,手裡拿著摺扇,在舞台上踩著小碎步、優雅地跳著日本舞。
臨終前,美子奶奶交代家人幾乎捐出所有的衣物,只留下跳舞用的日本和服和啦啦隊制服。
雖然美子奶奶在啦啦隊的位置已有人遞補,但素蘭老師感覺,美子一直沒有離開。對其他隊友而言,即使有一個老伴先「走」了,但大家還會繼續跳下去,他們也常常聊到美子,回想一起練舞的快樂時光,那個畫面始終「停格」在他們心裡。
敏莉回應:
看完本文深有同感,從觀察我身邊親人的退休生活是否感到幸福,我發現影響變數,的確不只是準備好退休"金"而已、文中所談到的幸福生活六個向度,都會影響幸福感,但是其實並非等到申請退休之後才能開始經營,愈早開始適應力愈高,調整的力氣愈小。
本文佳句精選:
* 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
* 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 6 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 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免費看表演,還可以在輕鬆或感動中認識耶穌!
2014年第一季有百人大合唱、超偶歌手、亞洲鐵肺金嗓....等專業團體領銜演出
生命探索周末派 最新演出訊息:
http://lifeweekendpie.llc.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