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真正的福是「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因此,「理財要先理心」! 在這個園地,我將公告演講行程、分享對理財、心理、信仰與生活的觀察、也分享看過的書籍文章、上過的課程心得、或值得推薦的人事物。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唱詩歌可以自救?!

清晨新語電子報 2014.04.24
 
分享一篇新聞報導: 美男童綁架後唱聖歌 歹徒「聖音穿腦」將其釋放

日漫《哆啦A夢》中的胖虎愛唱歌,奈何歌聲太嚇人,常讓聽者落荒而逃,但有時其歌聲也成為幫助主角解救難關的重要關鍵。 然美國有個男童日前遭歹徒綁架,聰明冷靜的他在車上不停唱「聖歌」,最終歹徒受不了「聖音穿腦」,把他踢出車外,也使他安全脫險。

唱聖歌果然神來解救你?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今年331日時,一名住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10歲男童威利麥瑞克(Willie Myrick)在住家附近逛街時,被歹徒以現金誘騙至車上,將他綁架,並威利的家人要求贖金。

威利雖然年紀小,但遇到歹徒他不慌張,他在車上不停地唱聖歌〈Every Praise〉(每個讚美),同樣歌曲反覆唱了3小時之久。或許是「聖音傳達至天上」,歹徒從匪從一開始不斷咒罵、勒令他閉嘴,最終因不耐煩而開門將威利趕出車,還威脅他不要告訴任何人。

消息一出後,唱紅〈Every Praise〉的歌手,也是葛萊美獎福音歌手希西家沃克(Hezekiah Walker)也從紐約親赴亞特蘭大與威利會面,恭賀他脫險。沃克也在威利面前獻唱這首經典歌曲。沃克坦言,「他真的相信這首歌是來自上帝的祝福,挽回年輕人寶貴的性命。」之後兩人在眾人的面前相互擁抱,而威利也流下眼淚。
資料來源: 中時電子報 2012.04.22
更完整報導 請見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422002488-260408

我上網查了這首歌: Every Praise  真是簡單好唱又好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uZMg6NVeA&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HjgFiISLk

Every praise 
Every praise is to our God.
Every word of worship with one accord
Every praise every praise is to our God.
Sing hallelujah to our God
Glory hallelujah is due our God
Every praise every praise is to our God.

praise 讚美
worship敬拜
one accord
同心合意

【上帝小叮嚀】詩篇 56:4
我倚靠神,我要讚美他的話;我倚靠神,必不懼怕。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老伴不能只有1個!有10個最好」讀後

老伴不能只有1個!有10個最好 2011-11 康健雜誌150 作者:王梅


老年最好要有10個老伴,而且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

別誤會是「老不休」,看完本文,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老人家每週六下午聚集在此,固定練習3小時,他們原先大多不認識,因為籌組啦啦隊而結緣,成為一起練舞的同伴。啦啦隊的精神領袖林素蘭老師,在長青學苑教了20多年的土風舞,「可別小看這些老人家,只要一聲令下,活力完全不輸給年輕人,表現十分到位。」

          邢莊奶奶的丈夫在台北臥病多年,由兒子陪伴照顧,她一個人獨居高雄,除了參加啦啦隊,還經常轉三趟車船到旗津老人中心學唱卡拉OK。邢莊奶奶像個小女孩活蹦亂跳,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每天動來動去,因為體力那麼多,一定要用掉。」

          第二高齡的丁爺爺,妻子已過世16年,目前和兒子同住,他起先加入高雄長青學苑的土風舞班,曾在舞蹈「小放牛」男扮女裝反串村姑,蘭花指功力一流,素蘭老師見他手腳伶俐,動作細膩,力邀他加入啦啦隊。丁爺爺自從跳舞以後,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每次練習完回家都是興高采烈,「80幾歲還能粉墨登場,如果不是有這個機會,認識這麼多『老』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快樂了,為我晚年的生命畫上一道彩虹!」他開心說道。

        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像丁爺爺一樣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 1 個」, 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 10個,不錯,相當充實; 20恭喜你,就像這群啦啦隊員,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 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 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 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 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 她善意提醒。

         廖紀華舉自己的公婆為例,兩位長輩感情甚篤,在同一個學校教書,數十年來都是同進同出,從無例外。前一陣子,76歲的公公竟然鼓勵婆婆跟著兒子去自助旅行,這是兩個人第一次長期分開,雙方都很不捨,但公公對家人說,「她也應該學習不要再這麼黏我了!」

        經常受邀參與社區老人議題講座的廖紀華觀察, 在絕大多數社福團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志工, 80 %都是女性,年長男性反而不願意走出來,「家庭角色互換,女性退休後跑出來,男性則大多窩在家裡,只會打電話問老婆『什麼時候回家煮飯』 。」

16 個朋友,提高幸福指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 100名退休族4 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 即使保持單身,但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 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 6 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社會支持網絡代表與他人的連結度,找對老伴不但可以提升生命品質,還能改善健康與壽命。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傅利曼( Howard S. Friedman )在《他們為什麼活到99 書中指出,擁有滿意的社會關係與豐富的社交生活比較快樂。 他並且提出一個自我檢測量表,列舉 10 個評估項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每個月見幾次面、 熱心助人等等。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傅利曼確切表示,人生下半場能具體看到健康與長壽成效的,都是因為提早計劃,用心經營社會網絡的結果。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 『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找伴是退休族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加拿大籍退休達人、暢銷作家柴林斯( Ernie J. Zelinski 在《幸福退休新年代》直指,許多人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 而且以男性居多。 對於離開職場的退休族,柴林斯基建議,必須以其他社交方式製造團體歸屬感。加拿大賽門費瑟老人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柴林斯基一語概括,但他也強調 「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 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 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 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 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把生命重新做整理,就可以很清楚掌握自己的位置:

   1. 健康要顧好 膝蓋沒力就得連滾帶爬地下山。

   2. 財富規劃要做好 但也不必焦慮過度,而是把物質慾望降低,夠用就好。廖紀華認識一些長輩,一個月9000 就過得很不錯,純粹只是生活必須開支,反正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房貸也大多付清了,不必買新衣服,而且坐公車免費,到老人大學就讀學費非常便宜,一年繳幾百塊錢,活動內容又充實。

   3. 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突然生病住院,才不必擔心醫療費用沒著落。

   4. 評估個人社會資源。 有哪些可運用?這些資源累積起來是衝突線多,還是和平線、冷漠線居多?譬如泡湯、唱歌、旅行,是否都有伴可同行?再根據這份評估下手收集老伴,手足、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宗教信仰、公益組織、才藝社團、寵物等,都是適當的管道。

有了老伴,生活變彩色

        有了朋友,生活才圓滿。高雄這批銀髮長輩自從加入啦啦隊之後,生活明顯地都起了很大的變化,身邊多了一大群談天說地的朋友,每天開開心心,身體上的病痛似乎也不藥而癒,「只要那個音樂一放喔,整個人就活起來了,就好像《聖經》上的故事,原先腳抬不起來的,舉不高的,統統都可以抬起來了,有種很奇妙的魔力!」美香奶奶語氣生動地描述。

        紀錄片拍完了,啦啦隊照理也該解散了,沒想到《青春啦啦隊》一片成名,隊員也成了大明星,媒體接二連三來訪問,表演邀約愈來愈多,甚至成為高雄長青學苑的「活招牌」,很多長輩紛紛來打探,「你們是不是有啦啦隊訓練班?」

        「我們不過是一群普通的歐巴桑、歐吉桑,過去從沒接觸過這麼大的場面,更是連作夢都沒想過會被拍成電影,」常在鏡頭前搞怪的美香奶奶說,啦啦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但他們還是不免失去同伴。美子奶奶在2009年夏天因癌症過世,楊立州導演用鏡頭記錄了美子奶奶最後一次獨舞的身影,穿著一襲和服,手裡拿著摺扇,在舞台上踩著小碎步、優雅地跳著日本舞。

          臨終前,美子奶奶交代家人幾乎捐出所有的衣物,只留下跳舞用的日本和服和啦啦隊制服。

         雖然美子奶奶在啦啦隊的位置已有人遞補,但素蘭老師感覺,美子一直沒有離開。對其他隊友而言,即使有一個老伴先「走」了,但大家還會繼續跳下去,他們也常常聊到美子,回想一起練舞的快樂時光,那個畫面始終「停格」在他們心裡。

 敏莉回應:

看完本文深有同感,從觀察我身邊親人的退休生活是否感到幸福,我發現影響變數,的確不只是準備好退休""而已、文中所談到的幸福生活六個向度,都會影響幸福感,但是其實並非等到申請退休之後才能開始經營,愈早開始適應力愈高,調整的力氣愈小。

本文佳句精選:

* 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

* 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 6 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 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上帝小叮嚀】詩篇 90:12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提供社會、社交、心靈、信仰資源:
台北周末晚上的好去處: 生命探索周末派
免費看表演,還可以在輕鬆或感動中認識耶穌!
2014年第一季有百人大合唱、超偶歌手、亞洲鐵肺金嗓....等專業團體領銜演出
生命探索周末派 最新演出訊息:
http://lifeweekendpie.llc.org.tw/


清晨新語電子報 20140416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以理財規劃樹打造蒙福人生


以理財規劃樹打造蒙福人生

本文發表於 靈糧季刊春季號No.27 - 2014-01-12出版

 「遠離貧窮、照顧家庭、祝福他人」既是我們一生理財的目標,也是蒙福人生的果實,而且有出才會有入,循環不息。

在上一期(一三年靈糧季刊冬季號)理財心學堂專欄中,我們談的是「基督徒為什麼要學理財」;最主要的理由是:神賦予人最大的權柄與任務,就是「治理這地」,當然也包括金錢在內。然而人類管理的結果,卻是在這個社會中,包括很多基督徒在內,依然充斥著擔心受怕的有錢人、苦悶焦慮的小資族、和透支背債的月光族。

曾經有一個中小企業主夫妻來找我做財務規劃,在面談的過程中,太太提到她最擔心的是退休金;但是經過財務盤點,完成他們的家庭財務報表後,卻赫然發現,他們夫妻資產上億,竟然還會對於退休金有所憂慮?!這太令人不可思議。聽在大部分資產不到他們十分之一的人耳中,豈不顯得特別刺耳嗎?但是感覺是因人而異,並沒有對錯。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建立收支有餘的蒙福人生──成為神忠心管家的第一步


本文發表於 2014靈糧季刊夏季號No.28 - 2014-04-06

理財必須建立在真理以及正確的收支次序上;認真做好了這一步,每個人都能成為得神稱讚的好管家!


很多人以為,理財就是談如何賺更多錢?特別是如何透過投資賺錢。其實,理財談的是要如何「管理錢財」,絕不只是單單研究投資。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憑著信心,相信神會供應、神完全掌權、神會賜福,不過,人的責任是要成為「忠心又有見識」的管家、作良善的僕人(詳參二一三年冬季號「基督徒為什麼要學理財?」)

至於忠心管理的目標,也是人生蒙福的果實,包括遠離貧困、照顧家庭、以及祝福他人。人生有各種家庭財務需求或夢想,諸如買車、買房、存子女教育金、退休金等;不過,在照顧家庭各樣需求之先,得先脫離貧困,這就好像種植一棵蘋果樹,想要順利開花結果,根基一定要穩,而「收支管理」、「信用管理」、「風險管理」正是理財規劃樹的三大根基(詳參二一四年春季號「以理財規劃樹打造蒙福人生」)。接下來,本文將深入探討收支管理的觀念與方法,目標要讓大家把理財的基本功先練好、練熟!

收支管理重點一:建立次序、管理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