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s,
分享一篇 卡內基訓練 會員電子報2013.12.25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不可能? --- 黑幼龍分享
文中 所描述的韻芬的事蹟 是真實的喔!
我在近五年來,每個月上一次 中廣韻芬主持的節目:理財生活通
經常在外面 聽到聽友的回饋說: 「我好喜歡韻芬的節目喔! 她好親切 主持的又生活化。」所以 跟她在節目中對談 真的很愉快
因為 總是像聊天一樣輕鬆自然
又會代表消費者 而非專家姿態 問出很多消費者心中想問的問題
她的個人見證為黑幼龍要傳遞的觀念: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
提供了化龍點睛的闡釋功能
也給作為職業講師的我 很多提醒
前兩、三年間 面對孩子進入青春期
我則是在家中操練如何落實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的功課! 我經常面臨 類似文中所說的抉擇難題,在孩子發飆或頂撞的當下,必須要決定 :
我是要選擇 對孩子講一篇大道理 證明我對 孩子錯?
還是要選擇 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另找時間與方法達成我要孩子改變的目的?
我的經驗 也是後者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所以 與大家分享這篇好文囉!
卡內基訓練 會員電子報2013.12.25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不可能? --- 黑幼龍分享
這個小故事被轉貼超過五萬次,大多數轉貼者都表示很同意這位阿姨話裡的道理,一位讀者的留言比較有趣:「仰望阿姨的 EQ,男孩子羞愧了。」
而且,由於現代人大多非常獨立、有個性,有很多選擇,所以,批評、指責、抱怨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比一百年前更大、更迅速。
在現代社會, EQ 已經成為一門顯學,我們比當年卡內基的學員們還要幸運,因為我們知道培養 EQ 的重要,也更能主動地去訓練自己的 EQ。
在當前社會,依靠地位優勢的命令式合作方式,已經很難在家庭或企業中行得通,相反的還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更好的方法是獲得對方誠懇的合作,構建「雙贏」的關係,讓雙方心甘情願往同一個方向前進。應用在企業關係中,企業家希望與員工同心協力完成工作;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家庭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每個家庭成員熱愛彼此的那顆心。
要如何得到這顆心呢?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家長在家常常批評自己的小孩子,小孩子就不太喜歡回家,而是逗留在外和其他小孩子玩,因為他的心已經不在家裡面了。如果在公司批評同事,同事倒是不會跑,但是他的心不在公司了,他可能只是機械式地完成上級的命令,像個機器人。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批評去「趕走」人心。
在過去二十五年裡,我看到了很多卡內基訓練學員實踐「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後所帶來的轉變,我還發現,我身邊那些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以及我所見到的知名人士,他們通常包容性強,很少批評他人。
著名理財專家、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人緣很好,我發現連她家樓下咖啡館的服務小姐都和她是朋友,我很好奇,她這麼好的人際關係是從哪裡來的呢?她想了想,跟我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這種持有過多種類股票的狀況在任何理財專家眼中,都是不好的投資行為。「你的投資過於分散,所以不能賺錢,」這大概是專家所能夠給予的忠告了。
但是夏韻芬從來不會批評觀眾。聽完他的問題,她笑瞇瞇地對台下說:「我發現你們比巴菲特還棒呢。」台下從聽眾傳來:「這怎麼可能?」夏韻芬笑著解釋說:「巴菲特的基金公司持有二十檔股票。你們有多少人超過二十支?你們不是比他還棒嗎?」
這時候,夏韻芬觀察到台下有觀眾開始顯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有聽眾甚至脫口而出道:「對,手裡的股票有一點多呢。」
然後,夏韻芬開始反問觀眾:「你們的股票一起漲停的機率大不大?不大嘛。但是一起跌停的機率大不大?滿大的。」
聽到這裡,我開始明白夏韻芬為何有好人緣了:她不會隨意批評任何一個人,而是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
知道有年長觀眾叫夏韻芬什麼嗎?「韻芬姐」,還有聽眾在夏韻芬舉行講座時送水果,這麼親近的稱呼和做法,是因為夏韻芬從來沒有試圖批評他們,也從來沒有顯露出高高在上、指指點點的專家姿態。她不僅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還贏得了他們的心。
不管是一百年前還是現在,不管是在美國、中國或是其他國家,我們始終要記得這個簡單的事實:當我們在應對一個人的時候,不是應對理論的動物,而是在應對感情的動物。
從「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開始,更從聆聽開始,你的人際關係與 EQ 會更好。
【上帝小叮嚀】箴言 25:15
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