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真正的福是「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因此,「理財要先理心」! 在這個園地,我將公告演講行程、分享對理財、心理、信仰與生活的觀察、也分享看過的書籍文章、上過的課程心得、或值得推薦的人事物。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80分的人生最快樂 讀後

清晨新語2014.07.29 電子報
 
文╱單小懿(商業周刊)2014.07.08

很多成功的人並不幸福,但為何會如此,卻很少有人深究過。不過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史蒂文生(Howard Stevenson)深究了,他也因此改變自己對人生經營的態度,甚至,在瀕臨死亡的那一瞬間,他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沒有遺憾!」

今年七十二歲的霍華.史蒂文生,是第一個在哈佛大學商學院談「創業」的教授,「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是被他所定義,《富比世》(Forbes)雜誌譽為「創業家之獅」(Lion of Entrepreneur),巴西的首富李曼(Jorge Paolo Lemann)、瑞士第二大富豪魏斯(Hansjorg Wyss)和英特爾、蘋果投資人洛克(Arthur Rock),都是他的學生。

史蒂文生的人生很豐富,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與其餘三個商學院教授合夥創辦投資公司Baupost,今日,該公司總資產超過二百九十四億美元、全球第十一大避險基金;對內,他是哈佛校內最成功的募款人,最高紀錄是為校內募集高達六億美元的慈善基金。

○○七年,史蒂文生在校園停車場心臟病突發,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學生賽諾威(Eric Sinoway)將他在瀕死後的體悟,與其多次對談整理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天下出版)一書,堪稱哈佛版《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有意思的是,史蒂文生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談起這段瀕死遭遇時,他是這樣想的:「死亡對我沒有影響,因為我的人生沒有遺憾。」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發現,經營人生跟經營事業不同,前者要幸福,「關鍵在於不要要求各方面都拿A,八十分就好,但是不能有零分;求圓滿,不求完美。」

他怎麼知道,幸福,八分滿就好(Just enough)?

談成功意義:球,不在於拋多高而是要不漏接任一顆球!

○○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商業界瀰漫著反思氣氛,開始檢討「成功是什麼?」這氛圍刺激史蒂文生耗時三年,重新研究一百五十個哈佛商學院的個案背後成功原因,再針對九十個上過哈佛商學院管理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然後進行六十次、超過三百小時的個案訪談,結果發現成功的背後有四種要素:

一、成就(achievements):我該如何達成外在目標,金錢、權力、名望;
二、快樂(happiness):對自己和對生活是否滿意;
三、意義(significance):我做了什麼可以幫助別人,而別人也覺得這很重要;
四、後世影響(legacy):我現在做的事情有哪些會在我死後繼續留下來。

有趣的是,因為每一種成功背後牽涉的要素不同,彼此經常互相牴觸,諸如快樂有關於滿意和自我實現,通常無助於完成成就;如果意義的動機是關愛和照顧,未必會因此而快樂;累積後世影響有時候得把成就別人置於成就自己之前。

他發現,許多社會上認為成功的人,不是過度專注單一形態的成功,就是不滿足的追求各種成就,因而放棄幾項要素,最後人生不幸福。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該像雜耍小丑,人生要拋接這四個球,重點是不要光想著把球拋高,而是不要讓其餘三個掉到地上;「我認為人生就是要接住下墜球(catch the falling ball)。」他說,「那些互相牴觸的人就是只想把其中某樣拋得很高,結果漏接其他的球,最後充滿遺憾。」

以他自己為例,雖不夠富有但夠用,在學術圈或許不如同事來得專注,但是他試著串聯校內學者和校外聽眾,同時為學術期刊和大眾讀物寫作,他知道怎麼讓自己開心,也熱中環保、樂於支持科學家;所以綜觀這四項,就算沒有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財富,但是他沒漏接任何一個球。

談生活法則:工作,該結束就要停,每個人都該控制執著個性。

常聽人說:「要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要求!」過於執著於追求某種形態的成功,認為只要每一天做更多會成就更多,回到拋接球的比喻,就是把某個球抓太久,也會面臨漏接球的風險。

史蒂文生提出一個人生法則:每天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完成後就往下個項目移動,不要執著於單一目標;重點是確認每天都朝著長期目標靠近。好比工作結束,就要告訴自己夠了,回家與家人同樂。人們都要學會控制執著的個性,否則每天都會有做不完的事情。換言之,認真投入也是八分滿就好,然後把時間兼顧其他三個球。

史蒂文生也差點因此漏接人生的球!

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同時身兼公司總裁和哈佛教授,事業如日中天,相對分散對家庭的注意;幾年後,第一任太太不滿他疏於關照,離家出走,離開他和三個兒子,婚姻告吹,他傷心欲絕。突然成為單親爸爸,史蒂文生面臨公司、學校和家庭三頭燒;最後他選擇放棄千萬年薪、辭去總裁,將心力投入家庭,也因為當年他選擇拋開成就的球,救起快樂的球,與兒子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世界不會朝著你所想的方向走,因此縱然壞事發生,也可以做出好的決定,」史蒂文生說:「離開管理職,對自尊和荷包都很傷,但是跟從小孩身上得到的情緒價值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談對自己誠實:欺瞞,騙自己很危險,讓自知之明帶你做選擇!

一小時的訪談中,史蒂文生重複七遍「不要欺騙自己」和「對自己誠實」,他對此感受特別深刻,主要來自於他的大學經驗。

史蒂文生成長於猶他州的農業鎮哈勒戴(Holladay),強調群體、規範、道德,不重個人特色,是一個典型摩門教農業聚落,他從小以數學見長,一直想要突破同質性的束縛,因此堅持不讀哥哥就讀的猶他大學,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數學系。

進史丹佛前,他對史丹佛沒有概念,不曉得名校是有錢人和天才的大本營。每到週末,當他為籌措學費半工半讀,同學則飛去夏威夷度假。他頭一回感覺物質差距帶來的剝奪感。此外,他發覺自己雖然數學很好,夠認真、成績也好,但其他同學解題更快,也有同學為解題不眠不休,讓向來優異的他,感覺自己不是原本以為的那麼厲害;「大學生活其實滿沮喪、壓力也很大,」史蒂文生說,「但我很快就認清自己比不過同學,加上工作機會有限,我決定不走數學這條路,改讀商學院。」

史蒂文生畢業後就讀史丹佛商學院,當時雖然對商業感興趣,但是不確定熱情是否能持續,也不清楚能否成功,一直到去哈佛念博士班時,才看清楚他真正的競爭力在於洞察事物本質、問出關鍵問題,有助於他日後做企業個案研究、創業,確立教書和創業是他的人生志業。

「我常對學生說,欺瞞世人沒關係,但欺瞞自己很危險。你會告訴自己只要再多努力就會成功,用各種技巧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想要什麼。實際上只是誤導自己往錯誤的方向走,」他說,「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讓我們知道什麼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

談八分滿人生:幸福,不是得過且過,是把資源圓滿分配整體人生!

「你希望別人在喪禮上怎麼說你?」這是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問的問題,並由此反推規畫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

「一個給予者,一個誠實對待自己和別人的人。」這是他的目標。「就像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所唱:『I did it my way.』(我只是走我的路)」

當你想清楚這點,才會更勇敢的做出人生取捨。因為,八分滿的幸福不是得過且過,而是,要學會把人生資源分配在自己整體的人生,過得更和諧與完滿!

敏莉回應:
我很認同史蒂文生教授所說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讓我們知道什麼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以及他的個人經驗: 「離開管理職,對自尊和荷包都很傷,但是跟從小孩身上得到的情緒價值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我也曾經因為self-knowledge(自知之明),所以大學自數學系畢業後毅然決然轉換跑道,出國念「人力資源」,雖然回國才作了一年相關工作,就進入保險公司賣保險,這完全不在學習訓練與職涯計畫中,但是選擇的背後也是蘊含著短期的價值(助人意義、自由學習空間)、與人生長期的方向(先做業務未來才更有機會成為專職講師)
  十年前因為想追求自己想要的職涯(成為講師與顧問),和追求意義,選擇放下高薪與職場成就,離開保險公司,開始推廣理財規劃產業。
  兩年多前又因為家庭需要、快樂的生活(學習諮商以自助助人),以及更高遠的人生意義(服務人與服事神),選擇離開參與創業的公司,放下主管頭銜、創業的成就感與一份穩定的薪水。 我的生活資源與角色分配從大約是大約90分的職場工作、50分的家庭、30分的講師、30分的顧問,轉型為70分的學生、70分的生活(含家庭、朋友以及服務)50分的講師、30分的顧問角色組成。
  雖然職場投入時間下降,但是作學生、老婆、母親、女兒、媳婦以及朋友的角色和親近神的時間都提高了,現在除了可以做我喜歡的教書演講以外,又可以念書作更深的自我探索和學習助人技巧、還可以幫小孩做早餐、接送孩子、陪媽媽和兒子吃午餐、陪婆婆媽媽看醫生、陪好友喝咖啡中面對婚姻中的困境與挫折....我自己覺得生活更加完滿和諧了

  感覺我自己好像是史蒂文生教授文章的見證呢!

  感謝愛我的上帝,賜我自覺,也不斷地選擇對神對自己誠實;也賜我信心,在面對人生各樣未知與變數時,因著倚靠祂,有著作決定的勇氣! 雖然是一個走三步退兩步,或者有時也會在原地踱步盤旋的學習之旅,但是任何猶豫、觀望、挫折或成就的停滯經驗卻都是轉化為生命更多韌性與成熟的養分。

【上帝小叮嚀】歷代志下 16:9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NBA生涯三個困境 讓林書豪學會「真正的成功」!

林書豪在7/22的電視分享會 你有收看嗎?
我想,他的魅力與可貴 不只在於球技或戰績,而在於成熟的生命
不單是青年學子的榜樣
我也受益良多阿!

與您分享 他的演講
演講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9ff23NdrM (43分鐘)
演講全文:

NBA生涯三個困境 讓林書豪學會「真正的成功」!

林書豪又回來了,在颱風夜這一晚,有許多人守在電視機前期待聽他的見證!今年,林書豪以「超越困境」為主題,誠實的分享過去這一年中,在NBA生涯所遇到的三個困境,並從中學習到「超自然的勇氣」、「謙卑」和「真正的成功」。

林書豪說,困境,教會他如何勇敢;低潮,教會他真正的謙卑;錯誤,教會他「真正的成功」,是愛神、更親密的來愛祂。

當上帝在2週內,讓自己6次都看見同樣一段經文時,他學到「超自然的勇氣」。當他明白「神不需要使用自己」,並感受到自我價值並非來自打球的才幹、而是來自上帝時,他學會「謙卑順服」。當他在球場上犯下致命的錯誤時,他去除生命中的偶像,瞭解到與神真正緊密的連結,才是「真正的成功」!

失去先發控球後衛 得到「超自然的勇氣」
在我大學最後2年和進入NBA生涯的4年裡,每一場球賽前我都感到非常焦慮緊張,害怕會打不好;不論做什麼,都無濟於擺脫賽前的焦慮感。當時我常常不希望比賽的那天來臨,因為我會緊張到一個地步,甚至嚴重到賽前一晚完全無法入睡,也食不下嚥。

所以進入到第二個球季,我計畫要勝過自己的焦慮感,希望能有完全不一樣的球季,可以把球打好,以致不會再變成板凳球員,就不需要繼續活在「林來瘋」的影子下、或是面對群眾對我的批評。我以為當我這麼嘗試的時候,我的焦慮感問題能迎刃而解。

但當我知道我可能成為先發後衛的時,我的焦慮感卻更加嚴重,因為如果最後又沒有先發,失落只會更深。所以我跪下來向神哭求,我說:「主啊,求祢來幫助我。我不能再經歷很糟的過程,而且我沒有力量再渡過這樣的低潮,所以求祢一定要幫助我。」

你們真的不知道,我當時多想要這個先發後衛的位置,當下我感覺到徬徨無比。但是接下來兩個禮拜所發生的事情非常奇妙。

林書豪在分享會現場,與六龜育幼院院童、得勝者協會少年以及偏鄉原住民青少年等120名年輕人互動。      (照片提供/GOOD TV)




不要害怕 因為我與你同在
有一天當我讀經的時候,上帝透過一節經文很深的對我的心說話,於是我把這經文寫下來。一、兩天內,我媽媽靈修時,也讀到同樣的經文,就把這經文唸給我。然後我另一位朋友感覺到要鼓勵我,所以就先發一封電郵給我,也把同樣的經文在信件內寄給我。我就想,神透過這些方式,是不是有什麼話要告訴我?

接下來,一件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當我睡覺時,看到一幅圖畫,就有這一節經文在這圖畫上。而我有一位已經一年沒碰面的朋友,在那當下就傳了簡訊給我:「雖然我們已經很久沒有來往,但是我覺得我要用這節經文來鼓勵你。」

然後當我整理我房間時,找到了一張相片,在那張相片上也寫著同樣的經文。我要跟你說,我所經歷的這些都是真的。幾個月之後,我才知道那張相片是誰的,是我弟弟把那張相片留在休士頓的家中,我拒絕把相片歸還給我弟弟,因為那節經文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兩週內發生這些事情,我確信是神在對我說話。聖經中有31,103節經文,兩個禮拜中同一節經文出現6次的機率會有多高?這節經文是約書亞記19節:「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我求神給我面臨失去先發控球後衛位置的能力和力量,幫助我面對賽前的焦慮感。祂透過約書亞記19節來回應這個禱告。祂不斷告訴我,不要害怕,不要驚惶,要剛強壯膽,以勇氣來相信祂所帶領我的每一個腳步。祂沒有藉由還給我先發控球後衛的位置,來回應我的禱告,而是透過祂的話語來回應我的禱告。

所以,在球季開始的第一場球賽,當他們告訴我,我已經失去了先發控球後衛的位置,我裡面卻擁有很深的平安。因為在那之前,我不斷重複默想約書亞記19節。我知道,不管我去哪裡,神都會與我同在。就算我在板凳上,祂也與我同在。

你知道不做先發球員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嗎?我過去6年不斷掙扎於賽前的焦慮感,終於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在大家面前分享這個見證。我裡面的平安深到一個境界,使我可以達成我過去無法做到的事。以往我通常一整天,就是吃飯跟睡覺。但是今年開始,我還可以玩點遊戲,因為我裡面有很深的平安,我不再焦慮了。
上帝透過失去先發控球後衛的位置教導我:「祂不會總是救我脫離我不想要的環境,但祂總是與我同在,跟我一起走過這個逆境。」所以我第一個功課就是這份「超自然的勇氣」。

歷經籃球生涯最低潮 學會「謙卑」的生命功課
第二個我學會的功課,是關於「謙卑」。

時間快轉到NBA季中,我們在明星賽後的兩個禮拜中有8場比賽,在這8場球賽中,我每一場打球的時間不到20分鐘,我的命中率只有29%,平均分數6分、不到3個助攻和3個籃板。如果你對籃球熟悉的話,就會知道這樣是很糟糕的數據。我在球場上,做什麼事都不對勁。就籃球的角度而言,許多我害怕的事情都發生了。

其實在紐約「林來瘋」之後,我腦中有個偉大的計畫:我要成為一個先發的控球後衛,每一年不斷進步,然後在34年中甚至能拿到NBA的總冠軍。我覺得我的計畫非常完美,可是在「林來瘋」兩年之後發生的事情,離我的計畫非常「遙遠」。我已經不再是先發的控球後衛,我的比賽數據在這兩年內每況愈下,不論助攻、籃板或抄截都是如此。當我意識到,我活在我籃球生涯當中最低的低潮,我是非常沮喪的。

可是,神又再一次向我顯現祂的信實。在這個低潮中,祂教導我兩個關於謙卑的功課。

 
 林書豪說,失去我的先發控球後衛,教導我怎樣勇敢。我的低潮,教導我真正的謙卑。我在第四戰所犯下的錯誤,教導我「真正的成功」是愛神、更親密的來愛祂。      (照片提供/GOOD TV)

停止利用神來滿足我的期待 神不需要使用我來完成祂的計畫!

第一個,是「停止利用神」。 

你知道,在我低潮當中,我完全搞混了。我把神當成聖誕老公公,我所有的禱告都是「我希望」發生的,或是我覺得「我配得」的。

當我越看見禱告沒有應允的時候,我就開始抱怨:為什麼是我在經歷低潮?為什麼我的人生就這麼不公平?為什麼不認識、不愛祢的人,他們是成功的呢?這樣抱怨後,我的情況卻越來越糟糕。為什麼我的人生歷程總是處在最艱難的光景中?

其實每當我憂慮後,也是在跟主表達「我的期待」,「我不只不信賴神,我也嘗試讓我自己成為神。」我覺得神必須要使用我,而且我理所當然要打得很好,我配得被祝福,因為我覺得我過了一個還蠻合神心意的生活。

讓我謙卑最深的那一刻,是當我明白:「神不需要使用我!」祂一直都不需要。如果我是一位陶匠,當我要做個陶器,我會希望這個陶器來裝美麗的花朵,而不是來裝垃圾。我也可以從來不使用它,就把它丟掉或打碎。我必須要意識到,神是創造主,而我是被祂創造的受造物,祂完全可以不需要使用我。

所以我應該在乎的不是「神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能為上帝做什麼」!

你無法選擇擁有何種才幹 卻能用你所有的來敬拜神
第二個關於謙卑的功課就是「開始來敬拜神」。

我一直聚焦於我所沒有的東西,也看不到我所擁有的東西。兩年半前,我根本就不認為我會繼續在NBA打球。但我現在每天晚上都在一支打進季後賽的球隊打球,可是我卻沒有感恩的心。

就在這個時候,我的訓練員開始提醒我,他提到一個「才幹的比喻」,在馬太福音25章,在這段經文中,裡面的主人要遠行,所以將他的財富分給3位僕人,分別是5千兩、2千兩和1千兩銀子。前兩位僕人開始做買賣,賺了兩倍,5千兩變成1萬兩、2千兩變成4千兩。可是那1千兩的僕人呢?他因為懶惰就把錢藏在地底下,沒有好好管理使用他的東西來投資買賣,而是把它藏在地裡。在這比喻中,神是主人,我們是僕人。僕人有責任要好好管理主人所給他的產業。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什麼?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管理神託付給我們的東西。我們無法選擇得到多少才幹,但我們能掌握的是如何管理和使用我們所擁有的。就像我在低潮時,我想要更多的才幹,就是更多的「銀子」。但因為我一直聚焦於我所沒有的「銀子」上,於是就浪費了自己已經有的這些東西,就像那位1千兩銀子的僕人一樣。我必須像前兩位僕人一樣謙卑我自己。你要知道,這就是「謙卑」。
「謙卑」,就是使用你所有的來敬拜神,而不是來敬拜你自己。
如果神要我做一個板凳球員,我可以在板凳上面為我的球員鼓勵、加油。而當我從板凳下場打球時,我可以盡我所能好好打球。如果神要我在低潮裡面,我仍然可以喜樂的擁有一份敬虔的態度。如果神要我的數據不那麼完美的時候,我仍然能夠喜樂,因為我的自我價值不是來自於我的工作,而是來自於神。

所以在我籃球生涯當中的低潮,神教導我謙卑跪下來敬拜祂,就是順服祂,甚至是我最在乎、最掛慮的東西也要降服於祂,就算我正經歷和我期待不符的逆境時,仍要把我的生命交託給他。


在「林書豪傳好球,一起加油!」特別節目錄影現場,吳建豪精采演出,楊祐寧特別帶來親手做的炒米粉,一起為林書豪加油!      (照片提供/GOOD TV)


只有除去生命中的偶像 與神和好 才是「真正的成功」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學到的第三個功課「真正的成功」。

時間快轉到季後賽,就如很多人所見,在NBA季後賽的第四戰,我犯了一個要命的失誤,導致後來拓荒者隊(對手隊)贏得那場球賽。我記得這場球賽結束後,我整個人沮喪到崩潰邊緣。在那一秒中,因為我犯了這個致命的失誤,我們隊的球季即將結束。那天晚上,我將這些事寫在我的日記裡:「2014427日,我從來沒有這麼描述過一件事,這一次季後賽的經歷,是除了比被球團釋出之外,最令我感到失望的事情了。」

我可以說是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沮喪裡,但也是在這天晚上,我學到在休士頓最重要的功課:神教導我什麼是「真正的成功」。祂告訴我:「即便在我所犯下的失敗中,我仍一直都在成功裡。」沒錯,我在季後賽犯了很嚴重的錯誤,我不再是先發球員,我受歡迎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低迷。連續兩個月,我的數據都越來越糟糕。

但神使用這些環境,把我生命中與神同等級的偶像都一一挪除,於是我慢慢挪去自己裡面的驕傲、自私的野心和自我中心。也只有除去生命中的這些偶像,我才能更靠近神。難道這不是「真正的成功」嗎?

兩年前我在台灣分享見證,但沒想到經歷「林來瘋」紅遍全球的成功,我內心竟感受到極深的空虛。所以我今天分享自己這一年中「最慘痛」的3個經歷。但透過這三個困境,我所學到的寶貴功課,是世界上任何財富都不能教導我的。失去我的先發控球後衛,教導我怎樣勇敢。我的低潮,教導我真正的謙卑。我在第四戰所犯下的錯誤,教導我「真正的成功」是愛神、更親密的來愛祂。

從籃球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我可能比菜鳥時期的球季表現還要更糟,但在我裡面卻極其豐富。我是一個被神分別為聖的人,我是一位剛強的基督徒,我也更深愛慕著我的神。這些東西,都比我的先發、我的低潮、或者我所犯的錯誤更重要。雖然我經歷這些困境,就是聽到很多交易的傳聞,甚至是我的球衣號碼給了別人,我裡面仍然有極深的平安和喜樂,且遠超過「林來瘋」最高潮之時,這就是與神更深連結的證據,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很多人都知道,我最近被交易到湖人隊,我無法保證明年球季一定更好,因為我一定希望完美打球,但也可能更糟糕。但我可以承諾、並確信的是,「神比明年要發生的一切更大。」我在休士頓所面臨的所有事情裡,神比這些都更大、更有能力。

這位神也比你所要面對的困境都還要大,比你那不好的成績、政府的不公不義和任何關係破滅的情形都還要大。「與神和好的關係」是遠勝過世界任何一份的成功;就算你成績再好、或考上最好的大學,那份與神的關係都比財富、美貌和名聲都更好。

《聖經》詩篇6610~12
神啊,祢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
祢使我們進入網羅,把重擔放在我們身上。
祢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祢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靠神富足!(朱紀中 文)

 


        聖經上說:「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1022)你有這樣的體會嗎?如果有,感謝主!請用力與身邊的朋友分享,讓台灣社會更有盼望。如果沒有,請花幾分鐘,讓我跟您報告一下我的親身經歷。

一筆結婚收到的禮金
         我成長在一個軍人家庭,母親是敬虔的基督徒,在她的帶領下,我和弟弟從小在教會長大,因此,有關「十一奉獻」的真理不知道聽過多少回。但是,真的把這樣的真理活用到生活中、而且真心相信,卻是在1996年結婚之後。

        因為結婚,我們夫妻收到一些禮金(將父母朋友的禮金全部還給父母後的剩餘款),生平第一次在銀行戶頭中出現這麼多存款,於是和妻子(敏莉)討論該如何奉獻?當時,正好教會宣佈要興建靈糧山莊,聽到我們的團契輔導說,由於山莊銷售狀況不佳,教會的資金壓力很大,如果持續無法順利賣出,到年底,傳道人甚至可能減薪。得知這個消息,我們很難過,我心裡突然有個感動:是否該用奉獻的心情去買山莊的房子?因為我們婚後離開家、在外租房子住,靠自己買間屬於我們夫妻的房子總是我的夢想。更何況,教會既然有銷售山莊的財務壓力,如果我們能幫上一點忙,豈不是件美事。

        不過,我有感動,不見得太太也有。因為買房是人生的重大理財目標,對大部份上班族來說,人生最大筆的借款可能就是房貸。尤其剛結婚的年輕夫妻既沒有為了買屋花時間去存自備款、也沒有針對未來房貸清償做好規劃,只因為手頭上有一筆結婚收到的禮金,就去買房!對邏輯比我強的妻子來說,這太冒險了。更何況,當時她連我有多少存款都還不是搞的很清楚,而且她剛留學回國三年,身上還沒有太多存款。 所以,剛開始跟她提這個想法,她雖然認同應該要奉獻、並支持教會,可是,是否就是用直接買山莊房子這個方法?則有擔心。

禱告與信心大考驗
        於是我們開始禱告,求神給我們明確的印証。 當時靈糧山莊的預售屋每坪要價25萬元以上,因定價早又擔心未來漲價,想保護弟兄姊妹,採的是固定定價策略,完全沒有議價空間。 不料,那一年大環境發生所謂的「台海危機」(1995-1996),台股指數曾連續八個月在5000點上下震盪。不但股市拉警報,作為一個跑股市新聞的財經記者,我還發現房地產同樣慘兮兮,我打聽了一下,山莊附近的一些中古屋甚至出現斷頭價,每坪只要15-16萬。在這樣慘淡的市況下,買屋真的成為信心大考驗。

        不過,我和敏莉去山莊工地看了幾次,每去一次,神就增添我們對整個環境的喜愛程度,「與弟兄姊妹和睦同居、與榮耀的教會同住何等美好」之心也愈來愈強,我們夫妻透過不斷的討論也愈拉近彼此的想法。我想,這是基督徒夫妻和一般夫妻最大的不同,因為有上婚前輔導,知道彼此在生活、乃致金錢觀念上一定有差異,婚後必須透過不斷的對話去實踐「合一」的真理,尤其是在家庭財務上,更應如此,才不會出現上帝明明賜你富足的生活,但是,卻因夫妻之間有意無意的隱藏,最終引出一堆的憂慮與衝突。

        討論了兩個月,儘管當時我們夫妻手上積蓄不多,整體經濟環境又不是很好,對於有投資觀念和能力的我們,原本打算租屋幾年,並不急於買房。 但是,我們仍然有共同感動想要支持教會。 經過試算,決定買間25坪左右、總價不到700萬的小房,這樣日後付貸款的壓力應該剛好可以承擔。 可是,神的心意似乎不是如此,就在我們禱告兩周做了最後決定、興沖沖跑到山莊銷售辦公室訂房時,赫然發現,30坪以下的小坪數的單位都賣完了,只剩下35坪以上、大坪數的房子。

超過十分之一的奉獻
        這時更大的信心考驗來了,屋款頓時增加兩百萬,每月房貸本金攤還接近5萬元,這對當時月薪加起來合計不過10萬元出頭的我們來說,壓力真的沈重。 又回家禱告了兩個禮拜,此時,瑪拉基書310節的教導出現了,經文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我決定以此「試試神」,為了支持教會、咬牙買下超過我們夫妻當時收入能力的房子。

        這個決定,不但旁人看來大膽,甚至在簽約之後,聽到有其他買家因故退訂,也曾讓我暗暗擔心,不知自己是否做錯了決定。 訂屋之後,開始每月償付工程款、加上裝潢房屋,連續大筆支出也曾經讓我銀行戶頭短暫見底。  搬家之際又正逢女兒出生、老婆坐月子、開始償付房貸。不過,還款壓力雖大,在我「試過」大膽憑信心買房後,我和妻子儘管初期財務吃緊,仍然更有信心堅持年度奉獻要超過十分之一。  奇妙的是,我和太太的工作收入開始穩定成長。同時,為了擠出資源加速清償房貸,我們不僅養成節約消費的生活習慣,妻子還做出完整的家庭資產負債表,每年檢視家庭的財務狀況,做好收支管理的基本功。最神奇的是,在我們簽約買房後的1年,股市竟大漲了快2000點,經濟從此回春!

愈奉獻,愈蒙福
        大能的主還巧妙安排多位貴人適時出現,教導我們如何投資,讓我們在投資上大大蒙福,我們滿心感謝主!  因此,隨著工作、理財收入同時增加,我們的奉獻也同步增加到十分之二,甚至去年突破十分之三(含教會奉獻和各項宣教或慈惠事工),而且在每一筆奉獻中感受到作神管家、與主同工的喜樂。  而當初讓我們覺得負擔沈重的房貸,結果只花了12年就全部清償完畢,同時,還有餘力再買新房,讓全家人有較大的生活空間。

        「愈奉獻、愈蒙福」因此成為我們家真實的經歷,而且透過大膽買房、努力存錢還房貸的過程,讓我和妻子從原本也會為了金錢爭吵,慢慢地在不斷溝通下,摸索出分工合作、管理家庭財務的方法,不僅存錢成績更優,對夫妻的「合一」更是大有幫助。

        這個意外的收穫,讓我深深體會,神所賜的「福」,最可貴和奇妙之處,就是賜福的過程會將你生命的菱角一一磨掉,讓你最終得到富足,卻不致引來任何的憂慮!


原文刊載於 靈糧季刊 2014年秋季號

拒絕背債的自由人生


 

   

人生有些負債很難避免,但如何按聖經真理與合宜的財經知識審慎使用貸款、避免落入消費試探? 已經陷入債務困境的弟兄姊妹可以透過哪些社會資源得到幫助?

人生有些負債很難避免,但如何按聖經真理與合宜的財經知識審慎使用貸款、避免落入消費試探? 已經陷入債務困境的弟兄姊妹可以透過哪些社會資源得到幫助?

        20139月開學季,大學生每人平均申辦學貸金額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4.24萬元。用這個數字估算,假設這些學生每學期都靠學貸繳學費,那麼大學4年畢業、他們合會背債40-50萬元。這樣的學生有多少?雖然教育部沒有提供精確數字,不過,按照教育部的「圓夢助學網」統計,101學年度申請學貸的大學生總數為33.46萬人,占當年度大學生總數的24.65%,這是近3年來最低的水準。假設這些大學生有3成的人在畢業前就還清貸款,那麼還有7成、意即超過23萬人的大學畢業生會背著負債進入社會。接下來,這些社會新鮮人為了買車、買房、甚至是一些消費品,他們還會背負房貸、車貸、或是卡債等不同名目的負債。


        把範圍縮小到台北靈糧堂的會友,依據我個人去年5-7月間對生命培訓學院師生、牧靈諮商研究所同學、以及裝備中心所開理財課程同學所做的問卷調查,在樣本數共263人中、有43%的人正在背債,負債比將近一半,這中間無力攤還本息的人則有5%。別小看這5%的人,他們可是樂意侍奉神、非常愛神的弟兄姐妹,為何會落入無力償還本息的地步?這是神對他們的試煉?還是他們在面對債務、管理債務的人生課題上少了一些學習?我認為, 應該是後者。 

        人生有些負債很難避免,例如學生因為父母經濟狀況不佳,必須貸款才能上大學,這並非出於自願。另外,以目前經濟環境看,大部分人貸款購屋都有困難,更何況不辦貸款就能買房?長期關心卡債問題的教會長老林永頌律師曾在靈糧堂分享,依據他實際與卡債族互動的經驗發現,卡債多半來自貧窮,並非因為奢侈消費。 隨著債務成因日趨複雜,並非單純教導「不要舉債」就可以讓大家不再陷入背債窘境。我在「靈糧季刊2013年冬季號: 基督徒為什麼要學理財?」一文中曾提到:「收支管理」、「信用管理」、與「保險管理」是理財三根基,而且會互相牽動,做好這三項管理是遠離貧困的基本功。本期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按聖經真理與合宜的財經知識審慎使用貸款、避免落入消費試探,同時,建議已經陷入債務困境的弟兄姊妹可以透過那些社會資源得到幫助。目標要讓我們不論現在景況如何,都能倚靠真理和知識,擁有財務自由的人生。

審慎使用貸款,平穩建造家庭
案例分享:小偉的正面信用人生
小偉⑴18歲考上大學,因為家庭經濟不佳,每學期向台灣銀行申辦學生貸款5萬元,畢業後開始按時還款,每月還款近七千元。27歲將學貸全數還清,同時累積了20萬存款;
 24歲申請人生第一張信用卡,每月編列生活預算,按時繳納信用卡每月應繳金額,累積良好信用紀錄,後續辦理房貸很順利;
35歲和太太一起努力存到250萬首次購屋,總價700萬,申請了自用住宅貸款490萬元,每月本息攤還約2.6萬元;55歲順利清償所有房貸,進入無債人生,所有儲蓄都拿來加速累積退休金。
       
舉債心態錯誤,人生陷入困境
小開的負面背債人生
小開⑴15 歲被父母送到美國唸書,辦了一張信用卡附卡。由於離家,社交生活凌亂,小開經常刷爆信用卡,讓父母頭痛不已,最後只好剪卡。
18歲上了大學,因為父母經商失敗,他只好向銀行申辦學貸,畢業後因為沒有按時還款,導致26歲要申請信用卡時,被銀行拒絕。
25歲為了追求女友,雖然沒存夠錢,卻靠汽車貸款,買了一台新車,負債50萬台幣。最後儘管順利娶到老婆,但是因為日常消費太多,少有存款,遲至40歲仍然無力買房。
40歲借了青年創業貸款計劃開創人生下半場,但是,事業經營不順,小開陷入必須舉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甚至找上地下錢莊,從此跌入被追債的惡夢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小偉和小開同樣背債卻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証明一件事:負債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我們面對借貸的心態、時機與方法。本文先撇開因父母因素導致我們被動負債的情境,先來探討在可以掌控個人財務的情況下,如何避免掉入不斷舉債的惡性循環。

如何避免借貸、降低利率

      聖經對「借貸」原則,說的很清楚。箴言 22章第7節:「 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 只要舉債,從此你工作賺到的錢,有一部分必須要支付給債主,因此讓你成為債主的僕人,為他工作;而且這部分工時沒有薪資,因為已經被預支花掉了。換句話說,借貸就是一種「預支未來收入」的行為,從此工作是為償債,而且還款不是只償還本金,還要付利息,多數負債者被債務壓垮,不是因為本金太大,而是因為利息過高,在複利效果下,債務如滾雪球般增長,最終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不論是聖經教導或是實際生活經驗都告訴我們:負債會讓你心理和生活都面臨極大壓力!

        如果人生背債無法避免,建議大家要先管理好自己的「信用」,因為金融機構的借款審核和利率都是按個人「信用」而定,只要債權人預估你還款信用良好,會願意用較低的利率借給你,相反地,如果預估你還錢信用或能力很差,就會要求你支付較高的利率。 另外,基於人民生活所需,包括「房屋貸款」、或是「學生貸款」,政府都會以政策或資源介入,讓我們以較低的利率借款。 因此,我們應審慎區分自己的借貸動機和代價,如果是為了個人或家庭需要,申請學生貸款和自用房屋貸款等生活所需,貸款利率應該相對較低。不過,仍應注意以下幾項降低風險的借貸原則:
* 房屋貸款盡量不要超過房屋總價的7
* 貸款後,家庭總負債最好不要超過總資產的5
* 每月本息攤還房貸金額最好不要超過家庭固定收入的3
抓住上述「357」的原則,可以讓我們避免因為貸款太多,或是高估自己的還款穩定性,最終讓自己落入繳不起貸款、被迫去借更多錢來支應還款的惡性循環中。

        除了珍惜自己的信用外,使用各種金融卡片必須非常小心。 因為各種消費廣告會誘惑我們提高「物欲享受」,讓人陷入試探,一旦誤用或超用各種信用卡,就可能陷入循環利息的深淵、成為替銀行打工的奴僕。

現金卡不要用、信用卡要節制
        目前金融機構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發行了現金卡、信用卡和轉帳金融卡(Debit  Card)等不同的支付工具。其中,現金卡是按個人最低信用門檻發卡,辦卡免保證人、免信用保險費就能申請,使用時可從自動提款機提出現金,對急需用錢者很便利,只要有任何消費或付款需要,都可以用現金卡提錢。不過,為了這些「方便」,你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因為在所有支付工具中,現金卡的利率最高,依政府規定年利率可達18.25%。因此使用上必須非常小心,如果你自認收支管理沒有做好,一直無法存到錢,且已持續透支,千萬不能用現金卡去救急。因為一旦使用,你將支付銀行18.25%的高額年息,這會讓你的債務每4年就翻一倍!

(1+18.25%)4=1.9553

        40萬元的現金卡債為例,每月單是利息就要償還6,000元以上!
400,000*18.25%/12=6,083

       信用卡申辦門檻相對較高,除了要看財力證明,例如薪資扣繳憑單、薪資單等,以及個人的信用評等。不過,循環利率最高也可到18.25%。不過,現代人許多消費都會刷卡,例如旅遊,或是購買大型家電,使用信用卡確實比較方便。 另外,由於金融機構講求信用紀錄,當我們要辦房屋貸款時,銀行會查看我們的信用評等,一個沒有信用卡的人,比有辦過信用卡、但是每期都正常還款的人,信用評等通常會較差。 因此,辦一張信用卡無可厚非,但是,切記: 信用卡是給有信用的人用的,剛開始使用信用卡,一定要做到依約還款,這樣才能累積信用,一旦有延遲不還紀錄,那怕只有一個月,都會讓你的信用受損,將來在辦理房屋貸款時,會因信用評等不佳而影響貸款資格或條件。 

     至於轉帳金融卡,除了有一般金融卡提款、查詢、轉帳等功能,又多了刷卡功能。只是消費時會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意思就是你戶頭裡有多少錢,就只能花多少錢,並不具有信用卡先消費後付款的功能。 等於是消費當時要具備百分百的償付能力,所以並沒有以個人信用預支的功能,使用上最保守安全, 非常適合年紀輕、抵抗廣告誘惑力較差,或是因種種因素無法申請到信用卡,但是有刷卡需要,或不想帶太多現金在身上的人。 若想要幫助自己減少被試探誘惑,轉帳金融卡不失為一個替代信用卡的簡便金融工具。

        申命記157-8節說:「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無論那一座城裡,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著心、揝著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 因此或許你個人沒有背債的困擾,可是在我們身邊可能有些弟兄姐妹已跌入不斷舉債的惡性循環中,面對這樣的兄姐,建議大家要先以同理心對待這些落入債務和生活困境的弟兄姊妹,設法幫助他們脫困。不過,所謂的「幫助」並不是直接拿錢濟助,而是協助他們找出管理金錢的盲點,再輔導他們養成正確管理金錢的態度與知識。如果你無法提供上述幫助,還可尋求教會的支援。 

教會對於債務纏身者提供的資源
        前幾年在金融風暴席捲台灣時,教會關懷中心曾以無息貸款、慈惠金協助經濟困難的會友度過難關,後來「關懷中心」更名為「社會關懷中心」,服務範圍更廣,其中與財務有關的服務項目包括:
1. 慈惠救助金(限會友)
此急難救助金的申請僅限本堂會友,申請的相關資訊請洽所屬牧區的小組長與牧者。

2.理債管道諮詢
秉持著「債務解決有希望」的信念,針對無擔保債務(例卡債等信用貸款),連結法律扶助基金會,透過法律途徑協助解決債務問題。

        台北靈糧堂也曾經在2013122 邀請濟南長老教會長老林永頌律師(他也曾任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會長),在小組長月會中與大家分享:「債務是可以解決的!」。另外,同場還有法律扶助基金會志工律師、也是靈糧堂弟兄的周漢威律師,主講「債務是可以解決的 消債條例簡介」。這兩場演講都有上傳影片在youtube,以演講主題就可以搜尋到。    歡迎有嚴重債務困擾的兄姐可以先諮詢台北靈糧堂社會關懷中心,或是直接洽詢法律扶助基金會。至於若因長期或巨大債務已經產生嚴重失眠、甚至想自殺等心理憂鬱現象,也可以尋求輔導中心的心理諮商服務。



        談了這麼多,最後提醒大家,不論是自己或是親友深陷債務困境中,千萬不要忘了,愛我們的天父以及教會都是我們最好的支持系統,你可以勇敢地出聲請求協助,不要自己孤單地面對困難。因為父神教導我們,永遠不要失去盼望!你可以仰望那連麻雀都看顧的主。  


原文刊載於 靈糧季刊 2014秋季號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清晨新語電子報 2014.07.01

分享一段"好言好語"!

吵架先道歉的人不是因為錯而是懂得珍惜。
工作時願意主動多做的人不是因為傻,而是懂得責任。
合作時願意讓利的人不是因為笨而是懂得分享。
喜歡經常請朋友吃飯的人不是因為錢太多而是把友情看的比錢重要。
幫你的人不是因為欠你什麼而是真的把你當朋友。


【上帝小叮嚀】
箴言 27:6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