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真正的福是「富足,並不加上憂慮。」 因此,「理財要先理心」! 在這個園地,我將公告演講行程、分享對理財、心理、信仰與生活的觀察、也分享看過的書籍文章、上過的課程心得、或值得推薦的人事物。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異中求同的智慧(網路文章)

異中求同不只是夫妻相處之道、也是人際相處之道。

一個南方姑娘和一個北方大漢成了家,姑娘的口味清淡,大漢無辣不歡,姑娘常去父母家吃飯。


一天,姑娘的父親做菜鹹了些,母親一聲不響拿來一杯水,夾了一筷子菜, 將菜在清水裏涮一下後再入口。


忽然,姑娘從母親細微的動作裏領悟到了什麼。
第二天,姑娘在家裏做了丈夫愛吃的菜。當然,每一個菜裏都放辣椒。只是她的面前,多了一杯清水。
大漢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清水裏涮過的菜,眼睛裏有微微的濕潤。


之後……大漢也急著做菜,但是菜裏面已找不到辣椒,只是他的面前多了一碟辣椒、菜在辣椒裏蘸一下,每一口他都吃得心滿意足。

為了相處,也為自己,他們一個堅守著一碟辣椒,一個堅守著一杯清水。
他們更懂得怎麼堅守一份細水長流的相處。

【上帝小叮嚀】馬太 19:17~19
    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甚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清晨新語電子報 20140901

靜水流深,深水無聲!(網路文章)



一天上午,有一位父親邀他的兒子一同到林間漫步,他的兒子高興的答應了。


父子倆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父親問兒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

兒子仔細的聽了幾秒鐘之後回答父親:「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

父親說:「對,那是一輛空馬車。」

兒子驚奇的問他的父親:「我們又沒看見,您怎麼知道那是一輛空馬車?」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輕易的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後來兒子長大成人,每當他看到口若懸河、粗暴的打斷別人的談話、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貶低別人的人,他都感覺好像是父親在自己的耳邊說:「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那些有渡河經驗的人,在涉水之前,總會習慣地抓起一塊石頭投入水中以估計水深。

水花濺得越高,河水也就越淺。

相反,那濺不起多大水花、聽不見多大水聲的地方必定深不可測……靜水流深,深水無聲。

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不顯山,不露水,不虛張,想必做人,也該如此吧!

以此來品人和感悟人生,我們將會注意到以平心靜氣的口吻與別人的談話可以避免爭吵以及學會更多的傾聽別人的聲音,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主張。

舒特曼:「走急的人看不見地上的釘子,煩惱的人享受不到幸福的日子。」

雨果:「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上帝小叮嚀】箴言 14:23
諸般勤勞都有益處;嘴上多言乃致窮乏。

清晨新語電子報 20140905

綁住你的是過去的經驗,不是未來的困難(周凡)

撰文 / 周凡

 
在泰國清邁很有名的就是大象學校,世界各國的旅客總會向朝聖般地去體驗騎大象的感覺。 大象休息時,管理員只用了一根細細的鐵鍊栓住大象的腳,旁邊旅客問管理員:「只用這麼細的鐵鍊栓住,難道不怕大象跑掉嗎?」

管理員胸有成竹的笑笑說:「絕對跑不掉啦!」

遊客很懷疑的再問:「這麼細的鐵鍊,隨便一扯就斷了,更何況大象力氣那麼大。」

管理員說:「因為這條鐵鍊從牠還是小象時就拴住牠了,所以大象永遠掙脫不了。」

大象從小就被這條鐵鍊綁住,無法掙脫,等到小象長大後,大象還是掙脫不了,並不是因為力氣不夠,而是大象被過去的經驗給綁住了。

現任蘋果執行長庫克曾回到母校,阿拉巴馬州奧本大學,為畢業生致詞,


在結尾時勉勵畢業生:「不要被人生的坑坑洞洞給困住,每個人生的難關都會過去,過關的時候,我們會變得更強、更有智慧。」
  
曾經有過溺水經驗的人,不代表以後他就不會游泳;曾經有過戀愛或是婚姻失敗的經驗,不代表他們就永遠找不到真愛;曾經有過創業上的失敗,也不代表他就永遠不會成功。
 
過去失敗的經驗可以當做是邁向成功的練習題,不要被過去失敗的經驗困住了自己,過去失敗的經驗不代表現在還是一樣會失敗。
 
短片別放棄自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NBQW70okd0  (1:45)
原文出處:今周刊
 
【上帝小叮嚀】希伯來 10:35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做自己心智的主人

過去二十年來不少研究顯示:

人類光憑明白道理卻無法成功的主因是心理因素,這是受到演化及行為生物學限制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除非能主動積極推翻大腦的想法,人類往往會缺乏遠見並做出錯誤決定。
                                                                                                                ............."多少才夠" 一書 P27

所以,理財要先理心,我們要做自己心智的主人!

"房東"事件也讓我有類似的看見。

一個靠爸傳承已有億萬身價;一個靠自己也已賺得至少千萬身價,仍然沒有遠見看到自己的行為一旦被發現,會導致甚麼後果?! 

 無法做自己心智的主人,失去了對毒品說"不"的自由,就失去了人身的自由! 

 千萬財富也買不到自由!

演講資訊分享: 理債 理財 理心!

公益演講資訊分享:

主題: 理債 理財 理心!
主辦單位: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
時間: 2014年8月23日 上午9:00~11:00
地點: 台北市松江路90巷3號7樓(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林永頌律師(前法扶台北分會會長)

盼望能幫助這些債務纏身者,重整理財觀念、對未來產生盼望、盡快回到理財的正向循環中。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參加「親密之旅-愛家婚戀情商與自我成長課程 初階帶領人培訓」心得

清晨新語電子報2014.08.11

8/1-8/2
參加了兩整天的「親密之旅-愛家婚戀情商與自我成長課程 初階帶領人培訓」(黃維仁博士親自授課)
了解兩性差異、追求婚姻與工作的平衡、婚姻的幸福.....
這類的課程是我從年輕就很有興趣的
沒有想到從結婚18年之後 才有機會上到
但是很開心的是 兩夫妻一起上課
課程中在做感情存款練習時,回饋彼此三樣最欣賞對方的個性特質以及最感謝對方的事
竟然手牽手四眼相對講到兩個人都流淚
這對我而言不希奇
對我老公而言 可就難得了
平常最多是紅鼻子呢!

婚姻真的是要持續經營 持續挹注活水 才能生生不息阿!


課程精彩 無暇完整分享
youtube上竟然找到 黃維仁博士 親密之旅嘉言錄
傾聽就是愛 瞭解中有醫治

與您分享

期待 在你的婚姻之路上 為你加加油!

未來我還要與學員分組 組成備課讀書會 輪流帶領這12堂課(透過手冊和老師教學的DVD)
完成之後 並通過測驗
就可以自組團體幫助其他在婚姻中的朋友

金錢觀的差異是婚姻中最主要的衝突來源
而處理差異與衝突不當是離婚的最主要原因
我心中有個大大的夢想
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結合「理財規劃」和「夫妻溝通」技能融合出新的教材
幫助更多人

人生有夢最美 願與主耶穌的心意相合 蒙主賜福 成為別人的祝福!

【上帝小叮嚀】哥林多前書 13:~8a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80分的人生最快樂 讀後

清晨新語2014.07.29 電子報
 
文╱單小懿(商業周刊)2014.07.08

很多成功的人並不幸福,但為何會如此,卻很少有人深究過。不過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史蒂文生(Howard Stevenson)深究了,他也因此改變自己對人生經營的態度,甚至,在瀕臨死亡的那一瞬間,他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沒有遺憾!」

今年七十二歲的霍華.史蒂文生,是第一個在哈佛大學商學院談「創業」的教授,「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是被他所定義,《富比世》(Forbes)雜誌譽為「創業家之獅」(Lion of Entrepreneur),巴西的首富李曼(Jorge Paolo Lemann)、瑞士第二大富豪魏斯(Hansjorg Wyss)和英特爾、蘋果投資人洛克(Arthur Rock),都是他的學生。

史蒂文生的人生很豐富,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與其餘三個商學院教授合夥創辦投資公司Baupost,今日,該公司總資產超過二百九十四億美元、全球第十一大避險基金;對內,他是哈佛校內最成功的募款人,最高紀錄是為校內募集高達六億美元的慈善基金。

○○七年,史蒂文生在校園停車場心臟病突發,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學生賽諾威(Eric Sinoway)將他在瀕死後的體悟,與其多次對談整理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天下出版)一書,堪稱哈佛版《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有意思的是,史蒂文生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談起這段瀕死遭遇時,他是這樣想的:「死亡對我沒有影響,因為我的人生沒有遺憾。」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發現,經營人生跟經營事業不同,前者要幸福,「關鍵在於不要要求各方面都拿A,八十分就好,但是不能有零分;求圓滿,不求完美。」

他怎麼知道,幸福,八分滿就好(Just enough)?

談成功意義:球,不在於拋多高而是要不漏接任一顆球!

○○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商業界瀰漫著反思氣氛,開始檢討「成功是什麼?」這氛圍刺激史蒂文生耗時三年,重新研究一百五十個哈佛商學院的個案背後成功原因,再針對九十個上過哈佛商學院管理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然後進行六十次、超過三百小時的個案訪談,結果發現成功的背後有四種要素:

一、成就(achievements):我該如何達成外在目標,金錢、權力、名望;
二、快樂(happiness):對自己和對生活是否滿意;
三、意義(significance):我做了什麼可以幫助別人,而別人也覺得這很重要;
四、後世影響(legacy):我現在做的事情有哪些會在我死後繼續留下來。

有趣的是,因為每一種成功背後牽涉的要素不同,彼此經常互相牴觸,諸如快樂有關於滿意和自我實現,通常無助於完成成就;如果意義的動機是關愛和照顧,未必會因此而快樂;累積後世影響有時候得把成就別人置於成就自己之前。

他發現,許多社會上認為成功的人,不是過度專注單一形態的成功,就是不滿足的追求各種成就,因而放棄幾項要素,最後人生不幸福。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該像雜耍小丑,人生要拋接這四個球,重點是不要光想著把球拋高,而是不要讓其餘三個掉到地上;「我認為人生就是要接住下墜球(catch the falling ball)。」他說,「那些互相牴觸的人就是只想把其中某樣拋得很高,結果漏接其他的球,最後充滿遺憾。」

以他自己為例,雖不夠富有但夠用,在學術圈或許不如同事來得專注,但是他試著串聯校內學者和校外聽眾,同時為學術期刊和大眾讀物寫作,他知道怎麼讓自己開心,也熱中環保、樂於支持科學家;所以綜觀這四項,就算沒有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財富,但是他沒漏接任何一個球。

談生活法則:工作,該結束就要停,每個人都該控制執著個性。

常聽人說:「要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要求!」過於執著於追求某種形態的成功,認為只要每一天做更多會成就更多,回到拋接球的比喻,就是把某個球抓太久,也會面臨漏接球的風險。

史蒂文生提出一個人生法則:每天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完成後就往下個項目移動,不要執著於單一目標;重點是確認每天都朝著長期目標靠近。好比工作結束,就要告訴自己夠了,回家與家人同樂。人們都要學會控制執著的個性,否則每天都會有做不完的事情。換言之,認真投入也是八分滿就好,然後把時間兼顧其他三個球。

史蒂文生也差點因此漏接人生的球!

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同時身兼公司總裁和哈佛教授,事業如日中天,相對分散對家庭的注意;幾年後,第一任太太不滿他疏於關照,離家出走,離開他和三個兒子,婚姻告吹,他傷心欲絕。突然成為單親爸爸,史蒂文生面臨公司、學校和家庭三頭燒;最後他選擇放棄千萬年薪、辭去總裁,將心力投入家庭,也因為當年他選擇拋開成就的球,救起快樂的球,與兒子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世界不會朝著你所想的方向走,因此縱然壞事發生,也可以做出好的決定,」史蒂文生說:「離開管理職,對自尊和荷包都很傷,但是跟從小孩身上得到的情緒價值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談對自己誠實:欺瞞,騙自己很危險,讓自知之明帶你做選擇!

一小時的訪談中,史蒂文生重複七遍「不要欺騙自己」和「對自己誠實」,他對此感受特別深刻,主要來自於他的大學經驗。

史蒂文生成長於猶他州的農業鎮哈勒戴(Holladay),強調群體、規範、道德,不重個人特色,是一個典型摩門教農業聚落,他從小以數學見長,一直想要突破同質性的束縛,因此堅持不讀哥哥就讀的猶他大學,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數學系。

進史丹佛前,他對史丹佛沒有概念,不曉得名校是有錢人和天才的大本營。每到週末,當他為籌措學費半工半讀,同學則飛去夏威夷度假。他頭一回感覺物質差距帶來的剝奪感。此外,他發覺自己雖然數學很好,夠認真、成績也好,但其他同學解題更快,也有同學為解題不眠不休,讓向來優異的他,感覺自己不是原本以為的那麼厲害;「大學生活其實滿沮喪、壓力也很大,」史蒂文生說,「但我很快就認清自己比不過同學,加上工作機會有限,我決定不走數學這條路,改讀商學院。」

史蒂文生畢業後就讀史丹佛商學院,當時雖然對商業感興趣,但是不確定熱情是否能持續,也不清楚能否成功,一直到去哈佛念博士班時,才看清楚他真正的競爭力在於洞察事物本質、問出關鍵問題,有助於他日後做企業個案研究、創業,確立教書和創業是他的人生志業。

「我常對學生說,欺瞞世人沒關係,但欺瞞自己很危險。你會告訴自己只要再多努力就會成功,用各種技巧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想要什麼。實際上只是誤導自己往錯誤的方向走,」他說,「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讓我們知道什麼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

談八分滿人生:幸福,不是得過且過,是把資源圓滿分配整體人生!

「你希望別人在喪禮上怎麼說你?」這是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問的問題,並由此反推規畫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

「一個給予者,一個誠實對待自己和別人的人。」這是他的目標。「就像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所唱:『I did it my way.』(我只是走我的路)」

當你想清楚這點,才會更勇敢的做出人生取捨。因為,八分滿的幸福不是得過且過,而是,要學會把人生資源分配在自己整體的人生,過得更和諧與完滿!

敏莉回應:
我很認同史蒂文生教授所說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讓我們知道什麼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以及他的個人經驗: 「離開管理職,對自尊和荷包都很傷,但是跟從小孩身上得到的情緒價值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我也曾經因為self-knowledge(自知之明),所以大學自數學系畢業後毅然決然轉換跑道,出國念「人力資源」,雖然回國才作了一年相關工作,就進入保險公司賣保險,這完全不在學習訓練與職涯計畫中,但是選擇的背後也是蘊含著短期的價值(助人意義、自由學習空間)、與人生長期的方向(先做業務未來才更有機會成為專職講師)
  十年前因為想追求自己想要的職涯(成為講師與顧問),和追求意義,選擇放下高薪與職場成就,離開保險公司,開始推廣理財規劃產業。
  兩年多前又因為家庭需要、快樂的生活(學習諮商以自助助人),以及更高遠的人生意義(服務人與服事神),選擇離開參與創業的公司,放下主管頭銜、創業的成就感與一份穩定的薪水。 我的生活資源與角色分配從大約是大約90分的職場工作、50分的家庭、30分的講師、30分的顧問,轉型為70分的學生、70分的生活(含家庭、朋友以及服務)50分的講師、30分的顧問角色組成。
  雖然職場投入時間下降,但是作學生、老婆、母親、女兒、媳婦以及朋友的角色和親近神的時間都提高了,現在除了可以做我喜歡的教書演講以外,又可以念書作更深的自我探索和學習助人技巧、還可以幫小孩做早餐、接送孩子、陪媽媽和兒子吃午餐、陪婆婆媽媽看醫生、陪好友喝咖啡中面對婚姻中的困境與挫折....我自己覺得生活更加完滿和諧了

  感覺我自己好像是史蒂文生教授文章的見證呢!

  感謝愛我的上帝,賜我自覺,也不斷地選擇對神對自己誠實;也賜我信心,在面對人生各樣未知與變數時,因著倚靠祂,有著作決定的勇氣! 雖然是一個走三步退兩步,或者有時也會在原地踱步盤旋的學習之旅,但是任何猶豫、觀望、挫折或成就的停滯經驗卻都是轉化為生命更多韌性與成熟的養分。

【上帝小叮嚀】歷代志下 16:9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